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理论
激发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2025-07-14   点击:2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全面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要聚焦“高端向新、数字赋智、绿色低碳、融合聚变”目标,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持续激发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近年来,我国持续引导纺织企业加大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的研发和投入,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升级改造。图为2025年5月19日,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一家纺织企业的工人在生产出口海外市场的服装面料。 新华社发 梁孝鹏/摄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自主创新是传统产业迈向高端的核心支撑。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平台,推动重要产业领域与核心生产环节的技术攻关,提升研发投入与成果转化效率。推动传统产业与新技术相结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迭代。在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等领域推动以国家标准引领产业优化升级行动,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在传统产业应用扩散。引导企业树立科学质量观,建立先进质量管理体系,提升质量管理能力,激励企业向卓越质量攀升。加快品牌建设、培育和推广,开展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活动,打造更多“中国制造”品牌。


  加快数字技术赋能。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起到放大、叠加、倍增作用。要加快对传统领域企业实施“智改数转网联”改造,提升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支持城市采用“点线面”方式组织示范项目,“点”上支持原材料行业老旧设备更新,“线”上支持链主企业联合上下游配套企业实施协同技术改造,“面”上支持先进制造业集群等载体推进人工智能工业大模型垂直应用。以自主可控、安全可靠为目标,在重点产业链推广应用国产设备、软件和操作系统,推动重点产业链关键环节国产设备替代,先期在航空、船舶、石化等领域推动央国企全面采购国产工业软件,加快国产工业软件典型场景应用示范,并逐步向其他行业推广。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绿色低碳是传统产业发展的底色。要通过硬约束倒逼改造、软激励引导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在降碳减污中实现扩绿增长,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发力、企业主动的转型新格局。创新部门协同机制,打通部门间数据壁垒,制定分行业碳排放核算标准,建立环境信息强制披露制度,完善碳足迹核算体系,构建国际接轨的统计核算制度。建立完善碳效评价机制,借鉴湖州建立的评价企业碳排放水平指标——碳效值算法,建立全国性碳效评价规范并设置红线,配套阶梯式产业政策。进一步完善碳交易市场机制,科学设定行业碳排放总量与配额,对涉及民生关键行业可发放免费配额。


  推动“两业”深度融合。推动传统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能有效推动传统产业提升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形成“1+1>2”的聚合效应。要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企业向“产品+服务”转型,拓展工业设计、运维管理、全生命周期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提升工业设计、检验检测、计量认证、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管理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水平,加快研发服务、工程设计、知识产权等科技服务业创新集聚发展。鼓励传统制造业企业与上下游服务商深度合作,通过资源共享与数据互通,优化供应链效率,形成敏捷化、定制化的生产服务体系。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需要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体制机制的共同作用。要加强对钢铁、有色、玻璃等行业发展的规范引导,修订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办法和规范条件。制定国家“两高”项目管理办法,完善能耗排放界定标准,实施差异化分级管理。设立长期稳定的技术改造专项基金,对重点贷款项目贴息支持。创新金融工具,建立转型金融标准引导资金流向制造业。建立公平透明市场准入机制,降低制度性成本。创新促消费政策,通过消费券、以旧换新补贴等激活耐用消费品市场,建立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详见: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文章《全面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云南省国有金融资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滇ICP备19005931号-1 电脑版 滇公网安备 53019202000124号